查看原文
其他

【新安夜空】第213期|汪燕燕:人瑞莲心

汪燕燕 黄山日报
2024-09-08




新安



夜空

让文学唤醒梦想 用艺术点缀人生



  人瑞莲心  



 汪  燕  燕  




这个99岁的老人,可称为人瑞了,我第一次知道她名叫汪彩莲。记得小时候村里人都喊她三娘或者三娘婆。也有人因她儿子叫家生,喊她家生姨或家生婆。


不久前发小秋红告诉我:她姑婆三娘婆在老家门口,儿媳妇陪老人在这里待了三个多月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人随在江苏省军区机关工作的儿子去南京生活后,每年要回老家住段时间。老人身体健朗,是个在党五十年的老党员,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老人儿媳在部队工作,现退休不久,坐在家门口院子里,隔着一片庄稼地,一眼就能望到我们家老宅,觉得那幢老房子好美,秋红和她说那老宅叫蓝墙,说我出过散文集《蓝墙》,有机会介绍我俩认识。


随秋红姐妹俩走进老人家中,2层砖木结构,屋内木质柱子、墙壁,清静整洁。和坐在堂前沙发上的三娘婆打过招呼,因我很早就到外地求学工作,怕老人家一下认不出我,就和她报上我母亲的名字,老人说我母亲贤惠善良,说我父母还是她大哥做的媒,说起久远趣事,笑容在三娘婆脸上舒展开来,很温和很慈祥,她的笑纹里仿佛藏着一生的往事。老人思维敏捷、眼不花耳不聋,脸色不错,黑发很多,看起来就像八十多岁。






几杯茶在桌子上冒着热气,老人儿媳妇个高挺拔,干练又不失妩媚,交谈中得知她退休前是东部战区总院的医务工作者,虽初次见面,她热情爽朗的性格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距离。我问她到徽州乡村是否生活习惯?她说:“这三个多月呼吸乡村清新空气,天晴的日子,晚上能透过窗子看到天上的星星。隔壁邻居每天都有人来看望老人,三人沙发上常是两人聊天一人睡觉、接替轮换,也是一道风景。经常有人送来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农村确实变化很大,以前坑坑洼洼的路变平坦了,生态环境更美了,回乡的人越来越多。在这里陪伴老人、看书、做操、打太极拳,花竹清雅,蔬菜葱茏,日子安静悠闲。”



在儿媳妇的眼中,婆婆可爱且智慧,共同生活了37年,结婚前,她听人说早年死了丈夫,一人把孩子拉扯大的婆婆大都难处,曾有过忐忑,可婚后小两口都忙,把老人接来帮忙料理家务。老人来南京时,穿着对襟衣服,背着一把老家铁匠打的菜刀。原来在老家谁家办红白喜事,都把她请去帮忙掌厨,大年初一都没空闲。跟随儿子媳妇生活后,儿媳觉得婆婆做的饭菜特别好吃,就舍不得她走了,她比丈夫小九岁,平时母子俩都宠着她。小两口闹点小矛盾,老人总是骂儿子,事后媳妇问她怎么都是骂儿子。老人笑说,骂他他又不会少一丁肉,还不是照样好吃好喝的不少他。有人说婆媳越来越像,老人接言:“那我沾光了。”潜意识里在夸儿媳妇漂亮。偶尔和儿媳意见不一致时,老人叹口气说,唉:“我在老家是条龙,在你这里是条虫。”儿媳忍俊不禁,不快从来不过夜。这样的徽州婆婆让在城市干部家庭长大的媳妇敬爱有加。






有了第三代后,老人在南京待的时间更长了,买菜做饭带孩子安排得井井有条,那时部队建房子,有两年时间部队当干部的儿子媳妇和已婚志愿兵一起住一间一间的集体宿舍,称“筒子楼”。大家都在楼道里用煤饼炉做饭,快到做饭时间,她就一家家查看煤炉,谁家煤饼炉没火了,她就用自家有火的煤饼给引上火,那家人下班回来就方便多了,大家都喜欢这个老太太。儿媳还说了有人在同学群里对老太太点赞,同学说在电梯口遇见老人,不料97岁的老人一口喊出她的名字,她很惊讶。老人见她穿着大衣、戴着丝巾,夸她今天好漂亮,说好长时间没见她来家里玩了,邀请她有空来家里玩。



老人愿意接受新事物,擅长沟通。后来家里电饭锅、洗衣机预约功能、新式门锁、甚至手机,老人都不厌其烦地学,是个拥有手机二十多年的时髦老太太了。儿媳说没想到婆婆在南京生活好多年了,还有邻里纠葛打电话来向她求助,我很快忆起小时候邻居有事找她去调解的场面,她的大度、公正、心善在老家享有很高声誉。


老人望着我们,眼睛亮亮的。听我们聊天,我走到她身边挨着她坐下。老人回望过往艰难日子,泪光点点,不忍触及。我赶紧望向别处,但仍能感受到老人心灵深处传递过来的满满正能量。






老人很年轻时,丈夫就病逝了,独自带大儿子,生活再怎么难,都迎难而上。她说,过门没几年,家中有个祖辈去世时因是续弦,没生子女,丧事被草草安排,其他人躲避唯恐不及,她看不过眼,借钱请人来按当地风俗让死者入土为安。


再次来到老人家里,是徽州广电台谢副台长听我说起这个光荣在党五十年的百岁老人,带记者和我一起来走访她。



老人回答谢台是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每年坚持缴党费,她人在南京时都要托人给缴上,从没间断,光荣在党五十周年纪念章也是跟着她南京、徽州老家来回不离身。


当年她是潜口村胜利五队妇女队长,下地干活处处走在前面。生产队里让她负责种植2亩4种大白菜,观音山种玉米。为了队里节省开支,她到供销社找人商量将卖完肥料需清洗的袋子交给她,她和几个妇女抬回来,清洗袋子的水用桶装了浇庄稼,将袋子洗干净晾晒干叠好又一只不少地抬回去交还供销社。还带领妇女去公共厕所舀粪,将公厕打扫干净后又给生产队解决了肥料问题。那年种的大白菜棵大喜人,玉米穗子乌黑发亮。“双抢”农忙时节,双脚泡在滚烫的水田里,挥汗如雨,割稻、莳田,和人抬谷子时她总是把重头给自己,俗语叫“让杠头”。老人自豪地说:“早上一片黄、晚上一片青。”以此形容早上稻田、晚上秧田的情景。






1958年,村里抗旱、防洪、灌溉需要建迎头坞水库,她将幼儿背到树荫下,穿草鞋、着老布袜,和男人一样踩在板桥上挑泥土、抬石头,晚上加班加点,毫无怨言,直到水库建成。


老人还是个有侠义心肠的人,有个邻居父母先后去世,和哥嫂一起生活,“睡倒没被子、爬起来没米”,用稻草绳做裤腰带,绰号“一桶粪”,三四十岁都没娶上媳妇,有好心人将他和一寡妇撮合,可他一无所有没法成家,就到三娘婆跟前哭,三娘婆当即决定说要去南京儿子那里生活,可以将房子让他们先成个家,这一住就好多年,直到两口子去打工回来自己建起房子才搬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住过她家,山里亲戚来潜口中学读书也是寄宿在她家好几年。所有这些都是免费的。


老人房子和潜口民宅博物馆旅游景区咫尺之遥,村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时要将老人家门口竹园里的竹子砍掉一些,老人二话没说全力支持。如今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老人由衷感叹:要感谢共产党。老人儿媳妇说:正因为有这样的婆婆,他们夫妇俩才能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成长进步。


END


  “

作者简介


汪燕燕,女,祖籍徽州,现供职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图书馆,安徽省作协会员。201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蓝墙》,入围首届黄山市文学艺术奖。2015年获得文学创作三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入选2017年黄山市作协首次年度优秀学员。散文《京城客人徽州缘》在2009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5年《絮冉蓝墙》获“梦寻徽州”征文三等奖;2015年《慈善的回报》获2014-2015年度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一等奖;2019年《报春的使者》获黄山市“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优秀奖;2020年《十九曲的老篾匠》获“寻找徽州最美非遗故事”征文三等奖。


黄山日报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陈夏暑

摄影图片|作者提供

联合出品|黄山市作协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

(微信同步)


新安夜空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要求:原创首发!要有正能量!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值班编辑:程子洋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王翠竹

终审:李学军



 往期推荐 

【新安夜空】第188期|顾雪菲:“鱼”你有约

【新安夜空】第189期|黄良顺:水南

【新安夜空】第190期|汪建武:水墨美溪

【新安夜空】第191期|鲍学青:遇见与春风吻

【新安夜空】第192期|舒铭华:车过雪岭

【新安夜空】第193期|查旭:木梨硔之春

【新安夜空】第194期|顾雪菲:遇见“梅”好

【新安夜空】第195期|汪燕燕:听春“归真园”

【新安夜空】第196期|汪虹:斯人远去 画魂犹在

【新安夜空】第197期|伍劲标:泥暖草生

【新安夜空】第198期|洪波:春到灵山

【新安夜空】第199期|杜德玉:春风十里响水涧

【新安夜空】第200期|叶静:杜鹃声声杜鹃生

【新安夜空】第201期|方鸿惟:家有星星,又添月亮

【新安夜空】第202期|黄良顺:小处方里有大爱

【新安夜空】第203期|李娟:品味老街

【新安夜空】第204期|汪燕燕:焕新灵山

【新安夜空】第205期|查旭:风起松萝山

【新安夜空】第206期|江国强 :我的“大鱼海棠”

【新安夜空】第207期|阿福:我的新安江

【新安夜空】第208期|阮文生:状元河

【新安夜空】第209期|顾雪菲:且向山河觅徽州

【新安夜空】第210期|向日葵:一座城市该有的样子

【新安夜空】第211期|晚乌:芒与云朵

【新安夜空】第212期|王云:吾心安处南溪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